18
2018
-
06
-
每年到了端午节,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吃粽子。粽子,最早叫做“角黍”,箬竹叶包裹黍成牛角状,煮熟而食。角是牛角,祭器,牛不仅是重要的肉食来源,而且在农耕社会是作为生产资料存在的,地位十分崇高,牛角在这里是端正的象征;古语中黍的本意是“禾属而黏者也”,字典上的解释是“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等”,北方人称之为“黄米”的杂粮。最早角黍是古时夏至节祭地的用物,后来,夏至的习俗被用到了端午,夏至、端午的习俗一样了,角黍也就成了端午节的食物。汉朝起,纪年方法改用夏历,正月建寅,这样春节就和季节相符了,所以午月就是五月,五月初五端午节有重五节之说,五又在一三五七九的阳数中间,称为端阳节。古人认为,此时阴气始生需要端正驱邪。端,端正,是五行之端,是开始;午为正中,纵横交错才有正中,交错在古语中是阴阳争。端午日,阴阳交错,用角黍来平衡阴阳。粽叶(水生为阴)包黍(果实为阳)是以阴裹阳,阴阳在此和谐,日子也就平祥顺和了。古时五、午通用,所以五月初五又称端午。农历五月有“皋月”之称,皋是湿气的意思,五月是盛夏,天气闷热潮湿。古人认为,这个时候阴气在地下开始聚集,与阳气相互争斗,阴为湿阳为燥,湿气从地下逼迫阳气上升所以天气越来越热。这也是暑热在阴阳五行中的解释。阴阳争斗反应到人身上,就要祛毒扶正,也就是要端正!这个时候又是阳气最鼎盛的时候,因此要避毒。黍,又称“火谷”,火属阳;粽叶长在水里,从水属阴,用阴性的粽叶包裹阳性的黍,取的是阴阳调和、驱邪避毒之意,是祭祀礼拜天地的物事,和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事情没有关系。端午节祭祀屈原是后人赋予端午节的内容,这种和人有关的传说,还有介子推说、曹娥说、伍子胥说。介子推的故事在山西,估计角黍里包的是黍;(黍,稷中之黏米),曹娥、伍子胥的故事在吴越之地,屈原的故事在湖南,这三个地方角黍里包的大概就是糯米了。《齐民要术》...